季节变换,请多关照你的心:解读精神心理的“高发季节”
季节变换,请多关照你的心:解读精神心理的“高发季节”
春暖花开,或是秋意渐浓,当大自然换上新装时,我们的内心也可能悄然经历着不为人知的变化。在精神心理科医生看来,春秋两季确实是情绪问题凸显、旧疾复发的“多事之秋”。

为何季节会影响我们的情绪?
精神心理疾病的发作是生物、心理和社会因素复杂作用的结果,而季节变化像一个“扳机”,可能打破原有的平衡。
· 春季(3-5月):隐忧的“活跃期”
o 生理节律重整: 气温、气压大幅波动,光照时间延长,人体为适应这种变化,神经内分泌系统会进行剧烈调整。这个过程可能导致大脑内神经递质(如掌管情绪的5-羟色胺和多巴胺)失衡,变得不稳定。
o 外在压力增大: “一年之计在于春”,学业、工作的新计划、新目标可能带来无形压力,成为诱发心理问题的社会因素。
· 秋冬季(10月至次年2月):情绪的“低潮期”
o 光照是关键: 日照时间显著缩短,是导致“季节性情感障碍”(SAD)的主要环境因素。光照不足会直接影响大脑中维持情绪稳定的血清素水平,同时使助眠的褪黑素分泌紊乱,导致人感到情绪低落、疲惫嗜睡、兴趣减退。
“高发”是提醒,而非宿命
需要明确的是,“高发季节”是一个流行病学上的相对概念,意味着新发病例的显现和旧病复发的风险相对增高。它绝非意味着所有人都会在此期间出现问题,也绝非轻视其他季节的精神健康问题。了解这一规律,旨在帮助我们更主动地进行预防和自我关照。
多事之秋,如何守护内心晴空?
无论处于哪个季节,积极的自我关怀都是最好的“预防针”。
1. 观察身心信号: 比平时更留意自己的情绪、睡眠、食欲和精力变化。如果持续两周以上感到显著的情绪低落、过度焦虑、失眠或早醒、对事物丧失兴趣,这可能是内心发出的“求助信号”。
2. 稳住生活节律: 尽可能保持规律的作息,固定时间入睡和起床。均衡饮食,避免过度依赖咖啡因或糖分。规律的身体活动(如每天30分钟的快走)是天然的情绪稳定剂。
3. 主动“追光”: 尤其在秋冬季,白天尽量多到户外接触自然光。即使是阴天,户外的光照强度也远高于室内,对调节生物钟和改善情绪至关重要。
4. 强化支持系统: 主动与可信赖的家人、朋友保持联系,分享感受,而非独自承受。真诚的沟通本身就是一剂良药。
5. 摒弃病耻,勇敢求助: 如果自我调节效果不佳,或症状已影响到正常生活,请务必像对待感冒发烧一样,及时寻求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的帮助。这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和关爱。
- 下一篇:没有了
- 上一篇:长假归来,为你的戒酒之路加满“心”能量!-广州戒酒医院
 
						 
         
									 
									 
									 
				